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发布日期:2012-02-26  已被浏览:

2011年10月20日至10月27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派出了由王平、葛荣玲、路芳及戴五宏等师生组成的考察小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人与生物圈》杂志社共同组成考察队,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和社区访谈两个方面内容的专题调研。此次考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组成部分。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东部,地跨陕西省长安、柞水、宁陕三县市,面积16418公顷,是我国唯一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金毛扭角羚)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陕西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南草北木景观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

10月21日,考察队在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沿着历经千年悠久历史的秦楚古道攀爬上终南山主峰,展开野外实地调研。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工作人员的详尽介绍,我们不仅了解了羚牛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切身体验了秦岭山区生物垂直地带性分布的特点,并见识到终南山主峰南北两侧“南草北木”的生态奇观。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考察牛背梁植被分布情况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考察第四季冰川遗址

随后几天,以王平老师为领队的考察组成员对保护区周边村落和保护站的展开了田野调查,并对包括老猎人、村干部、旅游开发者、农家乐经营者以及基层保护站工作人员等作了详尽的访谈工作。透过深入的观察和访谈,不仅让我们收获了许多鲜活而又富于智慧的故事,同时也加深了对潜藏在当地生态优良背后群众生活逻辑的理解。我们了解到,正是由于保护区内群众长期以来饱含着对山林的敬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遵循着一系列传统的护林禁忌,谨守着“靠山养山”的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相互依存的朴素观念,并积极自主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来,方为羚牛等珍稀动植物留存出这一片宝贵的栖息地。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访谈保护区内老林村老猎人石老汉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访谈老林村村支书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访谈保护区北沟保护站北沟林场场长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访谈了解保护区内盘古山庄的生态旅游开发状况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观察了解保护区内农家乐开发情况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访谈保护区广货街保护站站长

 

 访谈保护区内大坪村村民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与大坪村访谈人合影留念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在保护区老林保护站进行调查座谈会

此外,考察队还分别对著名羚牛研究专家——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吴家炎研究员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专家侯甬坚教授做了专题访谈,就羚牛和穿越保护区的秦楚古道等方面作了深入的了解。10月27日,考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人类学系师生赴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与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研讨保护区内秦楚古道

在本次考察结束后,考察组成员分别撰写了《从神猎手到护林人》、《有穷人无穷山》、《梁子、山林与河谷》、《从华为员工到“农家乐”掌柜》、《“牛背”后花园里发生的故事》、《偶遇并非偶然》、《秦楚古道》、《项目导向下的保护区管理》、《累并快乐着》、《穿梭于社区与保护区之间》、《别样生态链》等相关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文章以人类学的独特视角,以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作为叙述材料,以保护和开发相互依存的逻辑思路为主线,发掘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充分重视社区利益,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的成功经验,向人们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质朴而又深刻的道理。

通过这次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不仅需要借重于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更要重视发掘“地方性知识”等民间智慧的力量。因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绝对离不开“文化多样性”沃土的滋养,只有真正尊重和保护地方性知识体系,鼓励社区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保护,才能够最终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通过这次考察,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人类学这门学科在自然开发与保护研究与实践中能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人类学是一门以研究“地方性知识”见长的实践性学科,向来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且擅长运用细致的参与观察式田野调查方法,在参与国家自然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实践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期待着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家和地方的生态保护项目中去,以便充分发挥人类学的学科优势,进而为厦门大学人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拓宽领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独特的学科贡献。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戴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