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人类学师生承担国际城隍论坛的“做田野”

发布日期:2012-10-29  已被浏览:


城隍是中华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近些年来,城隍信仰的丰富文化信息引起了港澳台及东南亚的广泛重视,已成为维系台湾同胞同祖国大陆的精神纽带,是民间文化“神缘”凝聚力的一大亮点。每届都会出一本具有中华特色文化标志的“城隍文化特刊”。

首届国际城隍文化论坛于200712月在新加坡召开,李显龙总理出席了会议,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前四届分别在新加坡、台湾举办,第五届在福州,第六届将于20133月份在安溪召开,而安溪城隍庙正是新加坡主要城隍庙的祖庙。据有关文献,安溪城隍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宋帝赐金冠、龙袍、玉印的县域城隍,也是台湾及东南亚城隍文化的最重要祖庙之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以及国家旅游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都曾莅临安溪并关注这一民间城隍文化特色。每届国际论坛的“城隍特刊”也广为传播,成为交流世界城隍文化和传播地域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在安溪县政府、县旅游局、安溪凤城镇人大、安溪城隍庙管委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师生承担了安溪国际城隍文化特刊的田野个案调查及整理工作。

为进一步发挥城隍民俗在对台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深入、细化两岸向更深层次的交流,适应新形势“海西”文化建设的大背景,我系民族学教研室刘家军老师认真组织了世界城隍信仰田野个案调查小组(共15人,其中博士生3,硕士生10名,本科生2名,包括1名奥地利硕士留学生),利用周末及国庆长假对安溪城隍及当地习俗“做田野”,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两轮调研,长期关注地方信仰文化的原安溪县常务副县长林园先生也莅临指导,强调厦大人类学系的田野调查是从专业角度为国际城隍文化交流做贡献,在凝聚海内外华人感情方面将意义深远。安溪城隍庙管委会沈金来主任认为厦大师生的帮忙会凸显安溪城隍在铁观音背景下的文化新品牌。《安溪城隍志》副主编林荣祖先生认为,安溪城隍每年春天举办的城隍春巡,自宋至今路线几乎不变,大量的海外分炉信众对每年能参与祖源地的城隍路线巡游都感到格外神圣、激动,比如新加坡韭菜芭、杨桃园城隍庙、台湾嘉义县城隍庙、凤山城隍庙每年都大规模组团来参与,安溪当地的宾馆根本不够容量,许多信客只能晚上到厦门住宿。

刘家军老师认为一定要重视当下城隍信仰在两岸及东南亚的感情乳胶价值,要从整体文化观的角度全面汇总城隍文化信息,尤其对地域特色点要格外关注,比如安溪城隍神的“唯一戴金冠”,平和九峰城隍的大诗人王维(当地作为城隍神)、王阳明文化、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的“厦门城隍庙”题名等等。不仅重视历史人类学的挖掘,还要及时把握信仰文化的流动,特别是在台湾、东南亚的几百座分炉、分灵。要像重视谱牒一样,尽量把民族文化之脉都整理出来,以促费孝通所言的“共享一家人情怀”。

来自奥地利的孟宪樵(中文名)硕士研究生,在参与了安溪城隍、清水祖师、东岳庙的系列调查后,认为安溪的多元神与家乡的单元神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是第一次直面这种“多神”文化,可谓是神通广大、多元精彩。

为更好地促进世界城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类学系的这份个案田野成果将于2012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的曾少聪先生认为,台湾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的好几百座城隍庙几乎都是从福建分炉出去的,未来每年世界城隍文化整理如果能及时出版,将成为观察海内外华人及文化生态的一个崭新窗口,“分灵”意义格外深远!

刘家军老师认为,厦大人类学师生不仅会认真跟紧未来每一次的国际城隍文化交流,更强调在家门口做足闽南几十座城隍庙“田野细节”的溯源功夫!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柳南)

 

人类学系城隍个案田野调查(安溪城隍调查第二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