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类学系列讲座之一
2月15日,资深媒体人和探险记录者陈晓夏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该讲座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与厦门大学视觉人类学工作室共同主办,是厦门大学视觉人类学工作室成立以来的首场讲座。这次讲座围绕着人文纪录片、无人区科考和五大洲旅行三大主题逐渐展开,其中不仅有精彩纷呈的纪录片创作过程,还有不为人知的科考心路历程,而三十多岁走遍五大洲的经历更是为他的“行万里路如同读万卷书”做了最好的注解。
他是大型高清纪录片《敦煌》的总制片人(该片获“金熊猫”奖和国际纪录片评选人文类评委特别奖等),他是与BBC合拍的大型高清纪录片《美丽中国》的中方制片人(该片获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他也是高清系列节目《瑜伽境界》的制片人,他还曾担任央视高清影视频道节目总监,多年的制片人经验赋予他独特的视角与深厚的底蕴。通过研究他将纪录片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特别纪录片/调查性纪录片;第二种是大型纪录片;第三种是微型纪录片。在此分类的基础上,他深入剖析了国内纪录片的优势与劣势。此后,在对人文纪录片的分析过程中,他以《敦煌》为例向我们阐明了为何会拍摄《敦煌》、如何打造影像化的《敦煌》、如何对《敦煌》的商业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如何与国外有关方面进行国际合作。由于拍摄《敦煌》的团队来自于《故宫》班底,因此他又将《敦煌》与《故宫》进行了横向比较。由于来听讲座的同学大多对拍摄非常感兴趣,因此他还特地为同学们介绍了DISCOVERY推出的中国“新锐导演计划”的若干细节,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想象空间与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员和央视随队记者,他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此外他还报道了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这两次科考行动就其科学价值来看足以载入史册,而他在这两段艰辛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勇敢无畏更是值得大书特书。如果没有亲历,银装素裹的南极带给人的也许只是遥远的朦胧之美,然而当你踏足于冰面,且朝着南极最高点冰穹A进发的时候,诸多不可预测的凶险随之而来。松雪带、冰裂缝、西风带,极度严寒、极度干燥、极度缺氧,中午零下四五十度,晚上零下八九十度,南极冰穹A成为人类生命的最大禁区。然而,临行前,陈晓夏毅然签了生死状,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那片白雪皑皑。可可西里的地理状况虽然不及南极艰险,但是中途的车陷泥潭,车上的人徒步二十余公里走出死亡之地的经历却让陈晓夏第一次感觉到了生命将要被一点一滴耗尽的恐惧。可即便这样,他还是没有丢下摄像机,即便在掉进冰冷的河水中时,他依然高举摄像机坚持着记者的职业操守。
五大洲的旅行带给我们非常大的视觉冲击,文化的多元性在陈晓夏的镜头下得到了最大的舒展。对于文化的冲突与包容,他用与BBC合作的《美丽中国》来举例,他说最开始双方在文化层面均带着一些固有的思维惯性,这样在拍摄过程中就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在克服麻烦的过程中,双方重新调整了彼此的思维方式,逐渐摸索到了彼此适应的沟通方式与拍摄方式,这才使得拍摄圆满完成。对于文化,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坚持文化的多元性才应该是全球化时代的媒体人最该秉承的观点。
陈晓夏简介:陈晓夏,1977年生,资深媒体人和探险记录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文艺美学,此前师从于丹教授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学位。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员和央视随队记者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还报道了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主要作品有大型高清纪录片《敦煌》(任总制片人,该片获“金熊猫”奖和国际纪录片评选人文类评委特别奖等)。与BBC合拍的大型高清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方制片人,该片获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高清系列节目《瑜伽境界》(任制片人),曾任央视高清影视频道节目总监。他还是畅销书《世界尽头的奇迹》的作者。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傅浩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