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学术系列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2015-03-20  已被浏览:

首场“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学术系列讲座顺利举办

313下午,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一楼会议室座无虚席,由我校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场“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学术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帷幕。应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董建辉教授的邀请,台湾政治大学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系教授林修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台湾原住民族的民族识别”的精彩讲座。

林修澈老师于法国巴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教授、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族群学界》总编辑。他长期关注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尤擅民族学、民族政策、族群理论、民族文学、台湾民间信仰等学科领域,曾协助台湾当局完成岛内的族群认定工作,为政府认定新族群提供决策意见的参考。他所参与过的台湾族群认定,包括邵族(2001)、噶玛兰族(2002)、太鲁阁族(2004)、撒奇莱卡族(2007)、赛德克族(2008)、拉阿鲁哇族(2014)、卡那卡那富族(2014),由此林老师被视为台湾原住民族群研究领域的权威。

林老师讲座的主要内容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先住民或是原住民”、“原住民转向原住民族”、“身份认定与民族认定:引发平埔族运动”、“旧认定的9族与新认定的7族”、“第15-16族的民族认定的案例”、“民族边界的区隔(以语言为例)”等。在具体的讲述中,林教授结合自身的调查实践和研究成果,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在场的师生展示了台湾原住民族的民族识别进程,并阐述了他常年关注该领域研究的心得感悟。首先,他从个人权和民族权的角度,对台湾原住民族研究中常用的“先住民”、“原住民”、“原住民族”等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区分,指出不同的称谓背后所涉及的政治权利和民族尊重的动因。其次,他比照台湾多年来的原住民族认定过程,解释了台湾原住民族如何从9族逐渐扩展为16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再者,林老师认为,由于近年来原住民意识高涨和原住民身份带来的权益,平埔族群也日益加入到复名运动中,因此引发了部分平埔族原住民化的运动;最后,通过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两则案例的讲述,林老师提出民族语言是识别台湾原住民族和区隔出民族边界的重要标示,在原住民运动中很多族群正是凭借对民族语言的维护来确保其民族身份,进而争取更大的政治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林教授和在场的黄季平老师还郑重介绍了台湾政治大学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所制作的原住民族语教室网络课程,其内容的丰富性、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以及用现代网路技术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令现场的厦大师生耳目一新,对大陆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讲座最后的总结和讨论环节,董建辉老师对林修澈教授的讲座内容做了点评,两岸师生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互动。林修澈老师深入浅出的演讲方式,以及他对台湾原住民族研究的扎实学术功底,令在座的老师和学生无不叹服。相信这种两岸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可以进一步开阔彼此的学术视野,也能够增进两岸的学术交流和同胞情谊。

 

 

(季伟杰 王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