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研院”詹素娟博士受邀举办平埔族研究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15-03-20  已被浏览:


314下午,继上午参加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开题报告会之后,台北“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詹素娟女士又在我校人类博物馆一楼会议室,做了主题为“成为‘原住民’——台湾平埔族群的复名运动”的学术报告。作为“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学术系列讲座的第二场,除本校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师生参加外,更是吸引到其他院系和台籍学生的前来。讲座由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家军博士主持。

詹美娟老师是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涉猎领域包括民族史、区域史研究等,尤其在台湾平埔族群史、产业史、人地关系及平埔族与山地原住民族群关系等研究方面成果卓著。

整场讲座的主题内容包含五个部分:“平埔族是谁”、“涉台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台湾人群的分类”、“台湾原住民的身份变迁”、“原住民内部的族群差异”、“平埔族的复名运动:现状与困境分析”等。首先,詹老师从血缘、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角度,将南岛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关联在一起,阐述了平埔族的由来、平埔族群与法定原住民分属两个不同群体的历史成因,以及平埔族内部的族群差异。紧接着,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现了清治、日据、国民党光复后等时期,历史文献和地图中反映的关于台湾原住民的相关政策、分类标准、族称等,并对比了清朝治台划分土牛界、日本的理蕃政策和人口资料,以及光复后界定法定身份和姓名登记制度,细致梳理出台湾原住民身份从“生番”、“熟蕃”之分,到高砂族、平埔族之分,再到山地山胞与平地山胞之分的历史演变过程。之后,她通过对平铺族群的“复名运动”过程的介绍,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发展两个层面,系统地呈现出平埔族“复名”追求的背后潜在的对恢复原住民族身份与地位的渴望,并详细地分析了“复名”运动中存在的诸如法律、人口规模、历史恩怨和资源分配等问题。最后,詹老师指出,复名运动本身仍然充满着矛盾,一方面平埔族“成为原住民”的努力带来了南岛民族传统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复振,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族群之间更深层次的问题。

詹老师的演讲结束后,刘家军老师对她的学术报告内容做了总结和评论。云南大学的陈庆德、马腾嶽二位老师针对詹老师讲述思路的清晰和严密性给予很高的评价。在场的其他老师和学生围绕主题内容也展开了热烈讨论,詹老师对厦大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应,讲座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结束。

 

 

(季伟杰 王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