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下午14:00-18:00,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会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人文学院院楼召开。研讨会分为两组,A组主题为“人类学学科发展探索”,B组主题为“中国人类学与人类学在中国”,分别在我院101报告厅和320会议室举行。
A组讲座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教授主持,首先来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党委书籍周大鸣教授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就业情况及分析”为题目进行了“系庆名家讲座”主题演讲。接下来是研讨会发言,来自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田敏教授发言题目为“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学科规制与学科发展”、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的蓝达居副教授发言题目为“文明人类学简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的高信杰助理教授发言题目为“康庄:雅美文化中的人与劳动”。最后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宋全成教授进行评议。下半场由我系董建辉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丁宏教授以“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为题目进行了“系庆名家讲座”主题演讲。接下来是研讨会发言,安徽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周典恩副教授以“当代台湾族群政治的特征分析”为题,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的杜树海助理教授以“山民与国家之间——詹姆斯•斯科特的Zomia研究及其批评”为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宋全成教授以“西欧国家的穆斯林移民与恐怖主义”为题进行了发言并展开讨论,最后由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民族学刊》编辑部王珏老师进行了评议。


B组也是分为两场,上半场的主持人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宋平教授,评议人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研讨会首先由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和少英教授以“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若干问题”为题的“系庆名家讲座”主题演讲拉开序幕,也为本次研讨会奠定了浓厚学术氛围基础。接下来进入专题发言环节,首先发言的是丽水学院副院长吕立汉教授,他针对“畲族图腾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两难抉择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葛荣玲助理教授以“生计参与的生态博物馆——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在地化实践”为题进行了发言,认为应以“整体纽带”作为生态博物馆在地化的依据,重回小传统。最后发言的是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宋雷鸣助理教授,他发言的主题为“从银耳到瓦罐——技术传播与组织变迁”,提出了传统中国“个体”是否为虚的讨论话题。在黄剑波教授的评议和现场专家的短暂讨论后,上半场研讨会圆满结束。


下本场的主持人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余光弘教授,评议人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田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首先进行了“迈向人类学的中国时代”的“系庆名家讲座”主题演讲。赵教授认为人类学的中国时代体现在各个分支学科不断拓展、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同时在人类学的走出和走进之间不断进行自我的超越与提升。在专题发言阶段,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对“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与思想资源的中国”进行了发言,黄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不仅把中国当做研究对象,同时应把中国当做研究其他对象的本体。接下来,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石奕龙教授通过对“畲鬼抑或山鬼——符号象征的时代转换”的发言,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表达了符号的时代转换问题。最后由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彩文教授进行了“从民间传说与历史文献看滇西北彝族他留人的祖籍源流”的发言,阐述了他留人是并非偶然形成的一个多元的特殊族群。在评议人田敏教授的评议之后,余光弘教授和赵旭东教授针对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方法交换了看法。
(赵悦、朱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