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早上9点30分,我系特聘教授余光弘为参加本期民族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人类学的基础:田野工作法》的讲座。作为本次博士生学术论坛的首场讲座,余光弘教授结合个人多年教授田野方法课及自身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娓娓道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科学性所在。
在余光弘教授看来,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之所以异于其他学科的田野工作,在于人类学者不仅是到事件发生地搜集资料,而且人类学者还坚持在事发地所搜集到的资料须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第一手资料。此种观点源于余光弘教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至台湾兰屿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
余光弘教授认为,真正进行田野工作,不仅是参加当地人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深入 “参与”。“参加观察”与“参与观察”相差甚大,参加观察者的异文化经验只存在于田野笔记中,与此不同,只有参与观察,异文化才可能成为研究者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人类学者若想成为优秀的参与观察者,便须提高自身田野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除了坚持科学研究求真求实的基本态度外,人类学者还须随时磨练自身的田野技能,如学习语言、培养观察力、加强写作能力、训练记忆力、了解田野调查技术等。如此人类学者才有可能将自己变成一个“收集资料的工具”,其所搜集到的资料才具备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价值,人类学才能渐趋完善自身的科学性。
总之对于人类学者来说,唯有经过田野工作的“文化休克”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是以实际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建立的,人类学者只有透过自身的田野经验才能真正了解人类学理论。
文/钟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