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17日上午,2013年“厦门大学民族学全国博士生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专家讲座系列第三场在人文学院101开讲,本场讲座由来自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和人类博物馆馆长陈支平教授担任主讲。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鲁西奇教授支持,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张先清教授以及来自本系多位年轻教师出席聆听讲座,此外,还有来自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的数十位学生旁听了本场讲座。
陈支平教授首先从自己几十年来对于历史学的研究经验谈起,尤其是对于闽台地区史的研究经验让他深深感到,“历史”与“文化”应该是两个可以分开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概念,而不是像大家平常所说的“历史文化”那样是一个没有区分的概念。历史是求真的研究,而文化则是一个带有丰富感情色彩和趋利性的概念,文化由于在长久的时间了形成了一定的定势,即使历史都难以改变,所以作为符号的文化在很多时候是跟真实性无关的。在讲座中,陈支平教授具体以他自己对于南方民族史的研究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他说,南方很多少数民族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来源追溯到北方,甚至是很多来自南方的文化精英和学者也常将南方人书写为是河南或山西人南迁的结果。此外,南方少数民族在现代还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性色彩,例如畲族的身份归属问题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又例如高山族本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但是在大陆则是一个政治的概念,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政治性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历史真实性。陈支平教授认为,之所以华南的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和现代会表现出这些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化定势的缘故。那么,我们应如何去鉴定这些文化的真实性呢?陈支平教授认为可以从语言学的研究入手,因为语言学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基础,语言当中保留了很多最原初的语言结构,而根据这些语言结构可以很好地判断一个地区的文化渊源。
在上述诸多分析的基础上,陈支平教授总结认为,文化的认知与历史的真实性是无法对等起来的,因为文化与历史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不是人为造成的,也不是可以轻易弥补和改变的,所以区域民族史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存在一些不易突破的困境。最后,对于如何在民族史事实与文化上的认知之间进行平衡,陈支平教授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一种逆向的思维,二是不要过分追求历史的事实。讲座在一片掌声中结束,随后,同学以及老师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陈支平教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
文/王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