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16至7月21日,由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协办的“厦门大学民族学全国博士生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成功举办,圆满结束。
7月16日上午,开幕仪式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101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张先清教授主持,张先清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旨以及一些基本情况,同时对来自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博士生们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厦门大学研究生院邱文华副主任以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晓红教授分别代表厦门大学以及人文学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预祝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参与论坛开幕式的除了论坛学员外,还有来自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其他各位老师以及本硕博各级学生。开幕式结束后,所有参与论坛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齐聚人文学院前合影留念。
本论坛为厦门大学首次面向人类学举办的全国性博士生论坛,主题为“当代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多重视野”,论坛从“学科基础”、“当前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三个面向出发,邀请国内人类学与民族学相关科系的博士生一同集思广益,希望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勾勒出一幅未来的图像。论坛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先后收到了来自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南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博士生积极报名和参与。
本次活动为期六天,由专家讲座、博士生论坛发表以及实地田野考察等部分组成。其中讲座专家分别由厦门大学的余光弘教授、陈支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赵旭东教授,清华大学的景军教授和浙江大学的庄孔韶教授担任,诸位教授分别从人类学学科基础之田野调查法、文化转型的人类学、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思考、医学人类学的成年礼以及人类学学院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关系等议题出发,进行了精彩而又详细的阐述。这些主题讲座既有对于人类学安身立命之基础的再强调,同时又不乏对现实的关怀和理论实践之转换的重视以及个人研究经验的分享。在为期三个半天的博士生论坛发表中,来自不同高校的博士生们分别就各自提交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报告,这些报告中既有对于人类学学科基础和传统主题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有关于近在咫尺的问题和人类社会之未来的研究和思考。可以说,这些报告充分展示了当下中国博士生们多样的学术旨趣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博士生论文发表过程中,本次论坛组委会还专门设置了教授点评和提问交流的环节,这样不仅为参加报告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大家开放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切磋的平台。7月18日晚,所有参与论坛的学员们在张先清教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厦门三大南音社团之一的集安堂,聆听了众多老艺术家们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南音的精彩表演。
根据安排,本次论坛的后三天为实地考察和田野授课环节,田野考察地点为著名的世界遗产南靖土楼及客家村落。7月19日上午,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张先清教授等的带队下,参与本次暑期学校的三十余位博硕士生们在大雨之中来到了故里南靖。经过近四小时的驱车旅行,队伍于中午时分到达云水谣,并入住福兴楼;在稍作整顿和休息之后,学员们随即又在诸位老师的带领下冒雨参观了当地的多栋土楼。晚间,于福兴楼一楼厅堂内,学员们认真听取了厦门大学石奕龙教授对于福建土楼的详细介绍。作为福建土围楼研究的专家,石奕龙教授是分别从土围楼的历史、土围楼的构造以及当地的族群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对学员们的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7月20日,学员们又分别参观了南靖土楼之田螺坑景点和被誉为“闽南周庄”的塔下村,并听取了相关老师的讲解。20日下午参观结束之后,在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杜树海老师的主持下,学员们又认真聆听了余光弘教授对于田野工作经验以及其在多年授课中所遇问题的讲解和分享。田野授课结束之后,随即进行了本次博士生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的闭幕式,闭幕式由张先清教授主持。张先清教授首先就本次论坛暨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硕士生们的积极参与以及各位讲座教授的热情莅临表达了感谢,张先清教授还为参与本次暑期学校的所有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随后,杜树海老师宣读了本次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和获奖词,并由余光弘教授为三位获奖学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在闭幕式的最后,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员们分别就各自在这六天中的学习和感受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并对主办发的工作表达了感谢。7月21日上午,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暑期学校之后,老师和学员们又乘车返回了厦门大学。至此,本次民族学全国博士生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圆满结束。
文/王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