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8-20日,“纪念林惠祥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东南人类学民族学发生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圆桌会议厅、人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大会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台盟福建省委员会主办,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承办,来自海内外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嘉宾参加了该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我系系主任张先清教授主持,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先生专门为大会发来贺电,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我院院长周宁教授莅会致辞。林惠祥先生的女儿林华明女士、林惠祥先生当年指导的两名副博士研究生蒋炳钊教授、叶文程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所、宁夏大学民族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分别在纪念大会上做了专题发言。大会还举行了《鸿儒——林惠祥》纪录片首映式、林惠祥先生纪念室设立暨林惠祥手稿文物捐赠仪式、林惠祥先生著作展、林惠祥学术讲座设立暨捐赠仪式等一系列活动。
朱崇实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林惠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博物馆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是厦大培养的杰出人才代表。他一生献身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不仅为学术界留下了18部学术专著和大量的学术论文,而且还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他仰慕校主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精神,倾资办馆,将个人含辛茹苦采集、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标本和图书字画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为创建新中国第一家专业的人类学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以校为家的人,为厦门大学人类学学科的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林惠祥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还有他熠熠生辉的高尚人格。
周宁院长在随后的致辞中指出,林惠祥先生是厦门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令人景仰。他奠定了厦门大学人类学学科在中国的优势特色地位,林惠祥先生的这份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努力传承和发展。
接下来的会议议程中,与会代表们在“中国东南人类学民族学发生与发展”的总主题下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日本京都文教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围绕“林惠祥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东南人类学研究”、“东南民族学研究”、“东南考古人类学研究”、“人类学、民族学与中国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研究”等六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充分肯定林惠祥先生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的重大贡献的同时,很多学者纷纷强调了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不仅有着一位众所瞩目的“鼻祖”,而且非常好地延续了林惠祥先生开创的研究传统与方法,有着特别好的学术、教育传承和扎实的研究团队,这种系、馆、所一体的格局,是全国绝无仅有的顶尖建制。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大鸣教授专门指出,林惠祥先生作为厦门大学人类学学科的奠基人、开拓者,在中国的人类学史上做出的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人类博物馆,对于中国高校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教育及研究的肇始意义不言而喻。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和少英教授认为厦门大学有林惠祥先生这样的开拓者很是让人羡慕,但榜样的力量对中国西南民族的研究也是无穷的。中国人民大学庄孔韶教授认为林惠祥先生的学术思想及贡献都是有前瞻意义的,值得我们所有后学、后继者追慕!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麻国庆教授认为林惠祥先生不仅是厦大、中大的“宝”,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必须“秉林先生之学脉,创未来文化自觉,推学术于巅峰”,中国人类学的“这碗饭”不仅要好好吃下去,也一定会有灿目耀眼的未来!
中国新闻社、海峡导报、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厦门商报等媒体记者都在第一时间对该次大会做了关注和专题报道。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刘家军)

朱崇实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词

林惠祥之女林华明女士代表家属捐赠林先生文稿遗物

林惠祥教授纪念展览室揭牌

庄孔韶教授(左)捐赠林惠祥先生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