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至5月2日,为期三天的“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隆重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由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董建辉组织安排,首度在中国大陆地区召集两岸及海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举行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专题研讨会。

受邀出席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近50人,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外,还包括日本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清水纯、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人文系教授欧阳安、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文德、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王长华、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主任王雅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陈建樾等,同时还特别邀请到台湾卑南族下宾朗部落的孙大山等9位原住民代表作为与会嘉宾。
研讨会期间,与会的两岸及外籍学者进行了7场主题演讲和讨论,议题涉及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教、艺术等诸多面向,并且结合台湾在史前、荷领、明郑、清治、日据、光复后等不同时期的时空和区域背景;以董建辉、石奕龙、宋平为代表的厦门大学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团队向与会学者详细介绍了厦门大学自1920年代以来由林惠祥教授所开创的台湾原住民研究传统,及此后陈国强、蒋炳钊、郭志超等前辈学人卓有成效的研究,令与会学者肃然起敬。
在本次研讨会的最后,厦门大学董建辉教授对三天会议的研讨成果加以总结。他认为,这一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多方参与和合作,研讨会不仅在两岸学者之间搭建起对话合作的桥梁,更邀请到台湾原住民代表和外国同行全程参与,很好地延续了厦门大学的台湾原住民研究学术传统;其次是多角度和多视野的考察,研讨会汇集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此种跨界交流对学者们各自的学术研究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再者是多方法的运用,参会学者的文章和报告中,既有基于长期田野调查得出的实证经验,也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探讨分析。对大陆学界而言,这种跨学科、多方法的研究取向无疑将会进一步拓宽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首届“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两岸学术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应该更加关注台湾原住民在当代的发展变迁,以此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多元主体共存提供经验借鉴。
(文/季伟杰 图/林钰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