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夏讲座:《真实影像的力量》(从《舌尖上的中国》谈起)

发布日期:2012-06-22  已被浏览:



陈晓夏讲座:《真实影像的力量》(从《舌尖上的中国》谈起)


     


 

 


6月19日晚七点,厦门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黄鹤老师特邀颁奖典礼发言嘉宾陈晓夏老师在人文学院101开设了题为《真实影像的力量》的讲座,这也是我系视觉人类学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二场讲座。

 

本次电影节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新浪厦门、厦门朝帝影视广告有限公司、厦门金逸国际电影城联合协办的东南地区大型的电影节,是大学生原创影片的重要展示窗口。

 

陈老师的讲座以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为切入点,探讨了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当前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以及如何打造以价值传播为基础的纪录片作品等问题。《舌尖》采用了一种碎片式的架构,将全国相关的主题进行了汇总,以影像阐述导演的观点,这是一种承接了《美丽中国》表述方式的尝试(我们可以选择两部纪录片对同一对象的描述进行比较研究,例如二者对笋的描绘),试图以国际通行的纪录片语言打入国际社会。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舌尖》和其他中国现代纪录片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这就提出了必须要将纪录片商业电影化而非艺术电影化的问题,因为商业电影化的纪录片模式中蕴含着融入国际社会的最大可能。

 

以拟人化表述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舌尖》已经初步具备了商业纪录片的基本要素,但是大规模的商业投入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预售是商业纪录片避险的关键》,陈老师在此文中对于如何运用预售来规避风险做了详尽的阐释。另外,国内纪录片制作者普遍存在一个思维误区——前端决定终端,而在商业纪录片范畴内,恰恰应该是终端决定前端,即产出决定应该如何生产。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国际记录片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国内的纪录片发展必须要删繁就简、标新立异以期更好地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而其中隐含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机制转身,为纪录片的发展营造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经贸主题也将成为以后中国纪录片发展必须要重点关注的元素之一。

 

2011年,是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元年,也是中国纪录片的新媒体年。但是文化传播不对称的现象依然严重,我们是文明古国,但是同时也是文化弱国。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而中国的纪录片在国外市场上遭遇的命运往往是我们提供素材,而外国人则在其中精炼素材为其“讲故事”的思维服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国人拍摄纪录片往往忽视了人类的好奇心这一根本问题,这不仅容易导致题材的选择存在局限性,还使得纪录片容易丧失吸引力,使本就步履维艰的纪录片发展更为艰难。

 

 

(人类学系 傅浩相)

 

讲座嘉宾介绍:

陈晓夏,男,资深媒体人和探险记录者,具有丰富的频道管理、大型非剧情类节目传媒运营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敦煌》总制片人、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大型纪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中方制片人,高清系列节目《瑜伽境界》制片人,央视高清影视频道节目总监,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央视上市公司)节目总监。其中,《美丽中国》获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的三个奖项,《敦煌》获第十届“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人文类评委特别奖,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

 

2005年,陈晓夏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员和随队记者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开创了行走体验类探险节目的电视新形态,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大突破。南极节目报道组获得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状,他本人则被中宣部列为“时代先锋”在全国推广学习。2006年,陈晓夏担任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副队长兼首席新闻官,策划报道了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近年来,陈晓夏的自助旅行足迹已达五大洲,采用视觉人类学视角解读各地风土人情,曾被授予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旅游文化大使称号。

 

陈晓夏在纪录片创作、跨文化传播、电视传播等领域的20余篇论文在《现代传播》、《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电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其中《提升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考》一文在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第11期《广电调研内参》上专刊发表,中央领导同志做出重要批示。《科学探险类节目的动态传播》一文获得2005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特等奖,《大型科考电视报道的视频回传设计》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新闻科技论文二等奖,陈晓夏还策划创办并主持中央电视台常态化电视业务研讨活动“CCTV电视论坛”,迄今已主持论坛活动50余期。

 

陈晓夏先后获得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度全国优秀新闻技术工作者、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十优青年”、香港“极地精神”奖章等奖项称号,著有《世界尽头的奇迹》一书,演讲被收入《北大讲座》、《从他们到我们》等书。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文艺学,此前师从于丹教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新浪微博:陈晓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