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广电集团首席导演卫国海关于纪录片的讲座

发布日期:2012-06-30  已被浏览:






 

 

   6月24日下午,厦门广电集团首席导演卫国海为厦大师生们做了一场生动的纪录片讲座(这是我系视觉人类学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三场讲座)。他的讲座以三部自己拍摄的纪录片为主线,辅之以详细的分析,还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第一部纪录片是《特务孙水胤的后现代生活》,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台湾老兵孙水胤,他曾经是国民党的特务,接受台湾当局秘密训练后,1964年的一天晚上,他渡过台湾海峡,被派遣登录厦门从事特务活动,上岸片刻便被厦门民兵活捉。1978年被释放回台湾。两岸关系缓和后,他却回到大陆娶妻生子,生活在厦门市集美区孙厝村。对于这个特殊人物的解读,卫老师认为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切入:首先,人物是记录的符号;其次,人物的记录与人文关怀;第三,跳转以及镜头的先导性;第四,意象与情绪的契合。

   第二部纪录片是《鱼祭》,这是一部反映人与自然、人与鱼和谐相处,倡导环保、保护中国古老民间传统习俗的纪录片,故事发生在福建省周宁县的大山深处,摄制组先后四次进入该地区拍摄,获得了珍贵的视觉效果。纪录片中叫浦源的村落,至今保留着一种民间传统习俗,为死去的鲤鱼举行葬礼。温顺可爱的大鲤鱼、淳朴的乡民、传统的仪式,卫老师的镜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

   第三部纪录片是《吉木萨尔》,卫老师带队的摄制组在自驾前往新疆的旅途中拍摄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在疆期间,摄制组克服昼夜温差大、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拍摄采访了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的浓郁民族风情、自然景观、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及历史文化,足迹遍布南北疆,行程约15000公里,历时75天,圆满地完成了艰巨的拍摄工作。《吉木萨尔》一片影像风格沉稳大气,令人过目难忘。

   除此之外,卫老师还对纪录片拍摄的选题、人物选择、镜头的先导性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解释,更对同学们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总之,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经验与缜密思维非常重要。前者靠积累,后者靠创作者的思维与投入。而同学们要想拍好纪录片,必须要注意积累和阅历两大问题。

 

(人类学系 傅浩相)

 


导演简介:

   电视文艺、纪录片导演,电影、电视剧摄影师,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协会、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会员、厦门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市拔尖人才和厦门宣传系统首批“五个一批”人才。

   拍摄电视连续剧数百集,创作各类电视节目上千部。执导的电视文艺专题《岛歌》获第六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电视连续剧《侨魂》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飞》获国际华语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奖。

  《鱼祭》获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优纪录片”,入选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在第四届四川国际电视节被提名为“最佳纪录片”。

  系列纪录片《陈嘉庚》获中国十优系列纪录片奖和中国文献纪录片二十年精品作品。音乐纪录片《印象纳西》入选国家文化部优秀外宣纪录片,译成10国语言,并获全国“城市之星”一等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