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葛荣玲
职务:副教授
地址: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邮编:361005
联系电话:
研究方向:景观遗产、地方认同与空间实践。
个人简历:
2011年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专业,获法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类学系留学两年,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6-2017年度)。
开设课程:
博物馆人类学(本科);旅游人类学(本科);世界民族志(本科);族群理论(硕士研究生);家屋与族性(通识课)
学术组织: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理事;
桂林金钟山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委员,旅游高峰论坛 副秘书长。
主持课题:
(1)2012.6-2015.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景观遗产的人类学研究”,课题号:12CMZ036。
出版书目:
(1)《旅游人类学教程》,副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ISBN 978-7-5637-1805-4/F·796。
(2)《景观的生产——一个西南屯堡村落旅游开发的十年》,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ISBN 978-7-301-24729-7。
刊物论文发表:
(1)《旅游人类学》书评,中国人类学评论,2007年第四辑;
(2)南音与文化空间(合作),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
(3)遗事物语: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
(4)包纳、合作、参与:美国人类学学会2008年年会综述,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5)遗产的现形与现行的遗产(合作),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6)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合作),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
(7)文化的认同与特化(合作),《屯堡文化研究》,论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8)偶遇并非偶然:一个村支书和一个村落的变迁,人与生物圈,2012年第1期;
(9)梁子,山林与河谷:牛背梁人的生态空间观,人与生物圈,2012年第1期;
(10)有穷人无穷山:当地居民对牛背梁的朴素认知,人与生物圈,2012年第1期;
(11)别样生态链: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关系的再造,人与生物圈,2012年第1期;
(12)遗产研究:理论视角探索,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3)论亲属称谓作为旅游好客性表达的符号介质——以安顺屯堡“小孃孃”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
(14)好客,一种人类的共通精神:礼物还是商品?(翻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年第5期;
(15)景观(合作),民族艺术,2014年第4期;
(16) 景观人类学的概念、范畴与意义,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17)祖说与族说——边陲汉人亚群体集团的身份界说与认同形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会议论文发表:
(1)Ethnicity into Tourism Package: A Story of Dixi and its Cooperators. In 金沢大学日中无形文化遗产プロジェクト报告书第13集《国際シンポジウム:観光から見る東アジアのエスニシティと国家》,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XPLORING ETHNICITY AND THE STATE THROUGH TOURISM IN EAST ASIA, 2011年2月,日本金沢大学人间社会学域, pp. 136-142;
(2)“西方人类学视野下的景观与旅游研究”,《旅游与景观:旅游高峰论坛2010年卷》,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3)Designing a Tunpu Village for Tourism: A case study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Conference Paper of 110th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In Session 3-0225: TOURS AND TRACES: BREAKING NEW GROUND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AND HERITAGE- PAPERS IN HONOR OF NELSON GRABURN. Montreal, QC, Canada, Nov 16-20,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