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云

发布日期:2011-06-03  已被浏览:

 
 


        汪晓云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所获学位    博士

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研究方向   人类学与中国学、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学科专长    文化人类学

Email    Christmaswxy@126.com

通信地址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361005

 

个人中文简介

汪晓云,女,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2002-2005年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比较戏剧学,致力于探究人类为什么会有戏剧、中西戏剧在形成过程中有何异同。2005-2007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开始转向中国古代经典,致力与对经学与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学理性分析与知识考古式研究,发现并解决国学研究的起点性与根本性问题。2007年至今问学于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致力于中国人类学建设。 


代表性成果

 

专著:

 

1)中西戏剧发生学,国家出版社(台北),20102 

 

2)《神·鬼·人:戏曲形象探源》,2012

 

3)《一本正“经”:隐秘的汉语“圣经”〈海山经〉》,2014 

 

4)《闽台民间艺术与族群认同》,2015

 

5)《一“字”之差:“道”何以“道”》,2015

 

6)《一“名”惊人:“昆仑”之“道”》,2015

 

7)《一“器”之下:“翠玉白菜”何以为“镇国宝”》,2015

 

主要论文:

 

1)《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经学.2014年《山海经》世界地理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Latrobe University. Australia

   

2)歌仔戏与闽南族群认同. 戏剧艺术. 20148

   

3)《希腊神话》与“酒神之谜”. 世界宗教研究. 20146

   

4)“端午”的民俗与政治寓意. 西部学刊. 20139

   

5)歌仔戏的兴起与闽台族群认同. 民族艺术. 20138

   

6)台湾歌仔戏发生学研究. 民族艺术. 20136

   

7)中国与古希腊多神信仰的同一性,世界宗教研究,20104

 

8)《山海经》与中国古代学术体系——汪晓云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093

 

9阴阳五行”的来历与变迁 , 民族艺术,20093

 

10)艺术发生学与艺术人类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1人”与“阴阳五行”,民族艺术,200712

 

12)从“大地”上发现“天书”,中国图书评论,200710

 

(13) 云神:“夸父”神话叙事本源,民俗研究,20073

 

(14) 是仪式还是戏剧,上海大学学报,20072

 

(15) 从“人类学的中国”到“中国的人类学”,光明日报,200612

 

(16) 仪式及其象征的发生学研究:以酒神祭祀仪式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612

 

(17) 重构戏剧史:从戏剧发生开始,文艺研究,20069

 

(18) 中国戏曲的文人“游戏”心态,戏曲艺术,20069

 

(19) 傩与神鬼人关系的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8

 

(20) 学术访谈:从中西戏剧的发生看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民族艺术,20063

 

(21) 艺术的发生:从仪式到艺术,艺术学,20061

 

(22) 从仪式到艺术:中国戏剧发生学,民族艺术,200512

 

(23) 从鬼到神:神的发生学研究,民族艺术,20059

 

(24) “方相”与“钟馗”的发生学研究,民族艺术,20056

 

(25) “方相”与“钟馗”的发生学研究,民族艺术,20056

 

(26) 一字之天地人:“傩”的发生学研究,民族艺术,20053

 

(27) 鬼世界的幸福与人世界的团圆,戏曲研究,20053

 

(28) 人文科学:意义、方法与问题,光明日报,20051

 

(29) 傩:从仪式到戏剧,民族艺术,200412

 

(30) 侏儒与傀儡关系探源,戏曲艺术,20046

 

(31) 偶像与真身 戏剧与镜子,艺术学,20041

 

(32) 民间狂欢仪式:黄梅戏的相对原生态,戏曲艺术,200312

 

(33) 戏曲:神鬼人共同在场,民族艺术,200311

 

(34) 反戏剧:荒诞派戏剧策略及其效果,新世纪学刊(新加坡),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