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军

发布日期:2011-05-15  已被浏览:

 


 

   

 

 

刘家军,籍贯山东日照,1973年出生,历史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中心研究员、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兼职:北京市委台办宗教信仰学术顾问,福建省民俗学会法人代表兼秘书长,世界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席(总部台北),福建省社科联第六届、第七届委员,厦大老年大学古琴、书法专业教师,于2016年开创厦门大学“中华古琴学”系列通识课程。  

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获“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留校工作,硕士研究生曾分别就读于厦大中文系、政治系;博士研究生师从于复旦大学刘钊教授(长江学者);博士后出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合作导师曾少聪教授;自2015年起创办及发展世界大观书院联盟,师从于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主任杨松年教授。  

研究领域:涉台“名庙、名观、名祠、名人”重大遗产学研究;台湾原住民文化人类学研究;闽台节庆习俗(与福建省委文明办合作);古文字构形谱系及书法遗产学研究(与复旦刘钊教授合作);琴筝考古及艺术人类学研究项目(与厦大焦金海教授合作)。  

承担课题:独立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节日志重大委托(文化部)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厦大校长基金)1项;福建省委宣传部闽台节庆专项1项。  

目前正承担涉台庙宇文化横向课题10余项:泉州台商投资区庙宇文化志项目、清水祖师及安溪城隍志项目、漳州海澄都城隍志项目、泉州云盖寺及南安碧云岩禅寺庙志项目、厦门大观院及将军祠、大观书院等服务地方项目。

任教课程(16门):厦大研究生课程:《中国民俗学》;厦大本科生课程:《中华古琴学》、《民俗学概论》(人类学专业)、《古文字学》(考古学专业)、《民族理论与政策》(厦大少数民族预科班)、《中国书法与古文字》(通识教育及人文拔尖班课程)、《两岸原住民与移民》、《闽台节庆习俗》、《闽台朱熹踪迹及朱子学精要》、《实用人类学》、《甲骨文构形文化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厦大艺术学院)。  

厦大老年大学课程:《中国书法》、《中国古琴》;大观书院及华光学院课程:《人类“心学”概论》、《古琴艺术及演奏》、《中国书法与古文字》。

教研成效:已完成独撰及主编著作10部(即将出版6部):《福建节庆习俗》(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序);《城隍信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陈育伦序);《清水祖师文化研究》(厦大出版社2013年版,原福建省省长、国家首任商务部长胡平序);《闽文化与武夷山》(厦大出版社2008年版,朱水涌序)、《武夷山民俗文化》(厦大出版社2013年版);《威略将军吴英文化研究》(厦大出版社2015年版,陈支平、刘国深序);《由人到神:闽南神明文化探究》(台湾唐山出版社2015年版,杨松年序);《清水润生》(星云大师题写书名,厦大出版社2016年版,张铭清、刘国深序)、《红面观音文化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18年版)、《企业管理CIS教程》(中文系秘书专业班自考课程教材)等,近年,由个人开创性挖掘并强力推动的涉台“红面观音”、“台湾公文化”、“青山宫文化”等相对学术空白,引起学术界及两岸政界、媒体的赞誉及重视,相关涉台成果获厦门大学连续三届教学评优二等奖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得到学生的书面赞誉函件多件。  

在《科技闽星谱》(省委书记陈明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八闽夕阳红》(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启彤题名并序,中国文联出版社)独立发表厦门大学潘懋元、厦门大学陈孔立、厦门市检疫局廖国芳等专家纪实报告文学、随笔作品20余篇。  

截止于2018年,在《文史哲》、《文明》、《中国文物报》、《求实》《史学月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华人文化研究》、《思想工作探索》、《青海社会科学》、《炎黄纵横》、《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3篇论文入选由中国社科院及教育部主办的博士后学术论坛,6篇学术论文入选教育部及省教育厅主办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3篇闽台专题文章连续刊载于《文明》杂志(该杂志是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及中央机关办公室的重要刊物之一);依托闽台民间资源,已策划并成功组织大型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会议、论坛近二十次:世界城隍信仰国际论坛2012、清水祖师国际论坛2013、闽南神明国际论坛2014、闽台红面观音国际论坛2015、台南大学第一届吴英文化工作坊2015、海峡两岸第一届曾子文化论坛2016、台商投资区佛教文化及应用国际论坛2016、第八届海峡论坛清水祖师叙缘论坛2016、海峡两岸第二届曾子文化论坛2016、第一届厦金城隍文化国际论坛2016、“台湾公”吴英文化国际论坛2015-2017(厦门大学召开,连续三届)及2018第一届世界“青山王”文化国际论坛、第一届“祖师、祖茶”中华传统文化凤山国际论坛等。  

相关研究成果获福建省发改委二等奖1次,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一等奖1次、特等奖1次,福建省高教成果服务社会特等奖2次、特殊贡献荣誉奖杯1次,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专项奖1次,厦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次,优秀共产党员1次,曾多次被厦门大学校团委、学生处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及优秀带队老师等。  

其它学术兼职:中国汉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开漳圣王(陈元光)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大观书院学术院长、云盖寺大观琴社创社社长;厦门曾子书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等。  

业务之余主修:琴筝、书法、声乐,多方拜教于焦金海、李祥霆、龚一、马杰、方锦龙、傅明鉴等国际民乐大师,2016年主持龚一教授厦门大学古琴讲坛。其中声乐独唱曾获厦门大学校园十大歌手(本科阶段)及多次厦大教职工比赛奖项,书法曾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一等奖荣誉证书。自2015年起被聘为厦门大学老年大学古琴、书法专业教师(兼职)。